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 工程師的心聲
上網時間 : 2005年09月23日
如果連續幾年公司既沒有調薪也沒有發獎金,但仍要你積極努力投入工作,你會如何?如果老闆要你24小時待命,電話、email隨傳隨到,你又會如何?凌晨三點,地球另一端的同仁要你解決產品問題,你覺不覺得苦?新興國家的勢力,一波波的衝擊美歐日的工程師,有人坦然處之,有人積極自保。這波浪潮是不是已經波及台灣?懂中文的工程師就略勝一籌嗎?許多看似別人的問題,其實也有值得我們玩味之處。
在駛離85號高速公路旁的一個咖啡館中,聚集著許多以筆記型電腦免費使用Wi-Fi連線的人們。其中一位名叫Ken Martin的工程師正低頭啜飲著一大杯的脫脂拿鐵咖啡,來舒緩一點他在搭機後因時差所造成的不適。兩天前,他才從中國大陸的深圳和上海搭機返國。
「中國讓我回想起美國在20年前的產業情況,」Martin說,「人們當時都還年輕,對於未來會發生什麼都感到無比的熱衷與好奇,而現在卻再也見不到這樣的景象了。」
Martin引用的統計資料,更讓埋首於矽谷工作的人們感到沮喪與氣餒。目前的就業率仍停留在1995年的時的水準,商業地產業者也估計辦公大樓的空屋率約有33~53%。一向是灣區精神像徵的惠普與甲骨文兩家公司在上月所發佈的裁員人數已累積達兩萬人。
面對難以預料的未來,Martin利用業餘時間在網站上成立了一個部落格(blog, www.viewfromsiliconvalley.com),並指出矽谷將會成為下一個「衰退地帶」(Rust Belt)。這位任職一家半導體製造商的46歲工程師表示,他將設立部落格一事視為「情緒發洩及嘲諷媒體過度樂觀報導的園地;而就某部份來看,也是萬一我失去工作時的準備。」
「我過著也許明天可能就會失去工作的生活。我目前沒有借貸,投資理財也很謹慎保守,即使租屋也只一次簽約半年,」Martin表示,「我認為矽谷有些人越來越富裕,但目光卻越來越短淺了。」
沒有獎金、沒有調薪 仍要積極
事實上,隨著2001年時dot-com公司網路泡沫化的破滅,對於工作的安全感也隨之瓦解。現在,由於行動電話與筆記型電腦的普遍與易於操作,使得工程師與遍及美國、亞洲與歐洲的同事和客戶間的關係緊密相連,更讓工作與個人生活間的平衡如在微風中飄搖般的不定。
在EE Times所作的「2005工程師地位調查」中,工作/生活的平衡與委外製度密切相關,這一點是目前工程師最為關切的議題,其次則是薪資所得與工作安全感的問題。這是由於許多因素所造成的。
半數的美國工程師指出,每週的平均工時已經增加到了47.1個小時;然而,儘管有39%的工程師每年擁有的年假天數長達四週以上,但實際上只有20%的工程師真正享受到了這麼多天的年假。
同時,晉升的機會變得更少。只有24%(較去年所統計的28%減少)的工程師表示去年職等升級,而五年多來從未有過升遷機會的工程師,則由18%的統計數字提高到了24%。
56%的受訪者表示所任職的公司中普遍存在著工程師短缺的現象。許多人工作於充斥著裁員與暫停工作的威脅中,而關於「新進人員」這樣的字眼不是未曾聽說,要不指的多半就是在印度或中國的新同事。
「我在Nortel工作,我們公司已經五年內都未曾僱用新工程師了。」對於這位工程師的說法,至少有24位受訪者均表達出相近的看法。另一位更明白指出:「過去四年來,我們公司僅裁撤人員。」另外一位也說:「所有的新進人員均來自美國本土以外的市場。」
Intel公司位於奧勒崗州Hillsboro市實驗室的一位工程師則指出,該公司最近縮小了辦公室的大小,這似乎可說是一種公司「適型化」的警訊。
「過去四年來,公司不曾作過調薪或發過獎金,員工已難維持一種積極的工作態度;公司卻還希望你能用團隊中更少的人力產出更多的產品,」另一位要求匿名的Intel工程師表示。「藉著任意降低開銷與員工薪資,來設法維持一個股票交易價,可說是這個產業的一種傷害。」
24小時待命 手機、email隨傳隨到
雖然目前景氣低迷,參與本調查的工程師中,68%的人仍表示大致上還算滿足其雇主與職業。而88%的人表示非常滿意工程師的工作,原因很多,其中包括電子工程師的技能使他們得以持續一個積極正面的人生態度。
僅有1/4的人表示他們必須日以繼夜隨時待命。而有將近400位受訪者例舉雇主如何使他們持續緊密地受制於全球的客戶、設計團隊或製造廠。「我被要求隨時隨地攜帶著行動電話,以便在發生任何問題時,他們都可以隨時聯絡我,並且得到回覆。曾經還有人因為未能回覆電話而遭到解僱呢!」一位受訪者表示。
其它人則表示,他們必須回覆行動電話,而且「即使是在假期中也要持續以email聯絡。」「我曾經在晚上八點去看眼科醫師,」另一位受訪者說:「但就在我一回到家時,我太太告訴我,由於公司的一點小問題,我的主管曾打電話找我,而且對於我沒在家中接他的電話感到不悅。」
所謂的緊急的狀況,可能來自於一個軟體的錯誤而困擾了一個在印度的設計團隊;一個因製程上的缺陷而影響在中國的一個製造廠,或者是在以色列的一項EDA工具的缺失,甚至是歐洲或日本的客戶當機情形。
「像我們這一家擁有全球客戶與工程師團隊的全球性公司,要適應並管理不同的時差,並被要求必須隨時隨地都待命,甚至必須在週日回覆email或行動電話,以因應其它有些國家12小時以上的時差。」一位受訪者說。
「我負責帶領一支分別位於歐洲、美國與亞洲的全球性研發與生產團隊,我們通常會在此地的早上六點、晚上五點或晚上11點召開網路會議,每次團隊會議通常長達兩個小時以上。尤有甚者,我還被要求必須在24小時可隨時作好到國外出差長達一個月以上的準備。」另一位受訪者說。
還有兩位受訪者表示,他們曾經參加過安排在凌晨三點的視訊會議。另一位工程師表示,每週七天/每天24小時隨時待命的工作並非公司所指派的,而是「一群更有野心抱負的人共同努力工作所自然形成的結果。」
文化衝擊、新人難帶 老鳥苦
許多受訪者表示,工作處於地理疆域消弭的多文化團隊下,溝通的技巧逐漸變得更具關鍵性。「這是我的工作中最有趣,也最令人受挫的部份,」任職於一家日本公司的一位汽車電子工程師表示。「在從事多年的國際性工作後,我學到了各地區不同的設計哲學。」
有時,即使是簡單而些微的地區之差也可以為共同的會議帶來一些有趣的變化,一位印度工程師發現,「就像在我們的文化中,左右搖頭表示他們贊同你的意見,而非否定。」
有些工程師指出,大學教育在塑造工程師成為團隊成員的方面還需要更大的努力。「大部份剛畢業的年輕人在技術上都十分有才能,但卻無法在團隊環境中表現得很好。我認為這是因為分派到實驗室中的專案計劃較少是需要團隊共同合作完成的。」一位受訪者表示。
約有一百位受訪者認為工程師在面對客戶時的文字書寫、語言表達與簡報的能力仍有待提升。
全球網路環境的多元化正與日漸複雜的基礎科技並駕齊驅。受訪者表示,在面對從商業市場所延伸到兼具服務、系統、軟體與矽晶的電子產業中,新進工程師最欠缺的一項能力特質便是如何在交互相關的整體電子產業鏈中作全面性的評斷。
這樣的批評可從許多方面看出來。有些人指出菜鳥工程師欠缺晶片驗證與測試難度的正確判斷力;有些則發現他們缺乏封裝、類比與RF設計技術。也有幾位受訪者說新一代的工程師忽略了軟體的重要性。「新進工程師缺乏對於矽晶的直覺判斷力似乎是很平常的。他們都是很棒的軟體作業人員,但卻往往不知道實際發生於底層的基本原理為何,使得矽晶除錯對他們來說變得相當困難。」一位受訪者說。
「隨著軟體工程師人才庫逐漸增加,硬體與系統工程師的品質似乎也逐漸下降了。」另一位補充道。而即使是在軟體領域中,許多受訪者也發現年輕工程師欠缺某些能力。許多工程師說這些新手們太過於專注在個人電腦,而缺少嵌入式軟體的技能。其它的人則指出軟體設計幾乎在每一方面都相當短缺,無論是 XML、Perl與scripting語言等高階的網頁程式碼,或是C++、Linux等組合語言。
新加入的工程師並不明白「僅僅執行一小部份軟體與真正商品化之間的差異;他們也不瞭解這種差異在現實世界中的重要性,」一位工程師說。其它工程師還指出,新聘用的人員並不瞭解「以現成的軟體來完成大部份的工作與從頭開始做起的結果往往會是相反地。」
下班後 劃清界線還是積極充實?
面對這些挑戰,仍要致力於維持積極的工作態度,有些工程師便表示,會藉由下班後的休息時間來做調適。「錯過私人教練給我每週三次體能訓練課程的唯一理由便是出差,」一位大型網路公司的經理表示。「而且,每個週末至少一天的時間花在砍樹或到樹木茂盛的林子裡清理灌木叢。這種直接又簡單的快樂感,讓週一的上班日也變得較為順利。」
工程師Chris Haidinyak同意此一說法,並補充道,「至少發掘出一種可每日執行的重要活動,並且儘可能找到有趣的新鮮事,常常笑一笑。」其它的受訪者則說他們只需要每天工作結束後,下班回家,就在家門口與工作劃清界線。「通常我回家後,就完完全全地離開我的工作,避免在家中再使用電腦收發email,或作任何與工作有關的事。」一位受訪者說。
新興公司Engenio資訊科技的總工程師Ed Jackson建議,「晚上不要在家用筆記型電腦工作,也不要把你的行動電話號碼給工作上相關的人。如果是工作時用的行動電話,就把它關機吧!」
文章一開頭時所提到的那位網路系統公司的經理Ken Martin則是,由於網站建置的完成與成長帶給他不少的信心,Ken Martin這位對矽谷發展質疑的部落客(blogger),對於矽谷的長期觀察,他仍抱持樂觀態度。儘管矽谷可能會逐漸陷於困境,但整體產業仍有其遠景。
「我正在學說一點兒中文,」Martin品嚐了一口拿鐵咖啡,並以中文如此說。過去九個月來他已經持續地在Los Altos與Fermont的上班通勤中聽語言CD學中文。「和一般人喜歡在地鐵上收聽廣播節目比起來,我覺得學中文更好,」他略有所思地笑著並望向東方,且坦誠道:「但要能在上海搭地鐵時用中文交談,應該還差一大截吧!」
(原文連結處:Working harder in tough times,原文附有五張統計圖表可供讀者參考))
(Rick Merritt)
星期五, 9月 23, 2005
星期五, 9月 09, 2005
速度慢一點的處理器可能更好
速度慢一點的處理器可能更好
上網時間 : 2005年09月09日
當人們討論處理器的時候,話題總是圍繞著處理器的速度,其他的比較因素,諸如功率效率等卻少被討論或甚至被忽略,似乎越快的處理器就一定更好。
但對大多數的嵌入式訊號處理應用來說,這種觀念是不對的。這些應用通常具有固定的處理需求,並希望能夠在最小化成本和能量消耗的同時,達到應用的需求。對這樣的應用而言,處理器的速度只要能夠滿足工作需要即可,更快的速度並不一定能夠帶來更多的價值。
實事上,我們通常都希望儘可能用最慢的處理器來完成任務。因為,與速度快的處理器相較,速度慢的處理器成本和功耗都更低;而且慢速、低成本的晶片通常還採用更小的封裝尺寸。
當然,有些訊號處理應用需要大的運算,在此情況下,似乎處理器的速度越快越好,但事實也並非一定如此。例如,一個具有幾百個通道的通訊系統,採用幾個較慢的處理器來共同工作要比採用一個高速處理器要好些。
採用多個處理器的方法應該會比單處理器成本低,因為業者通常對最快的處理器訂出較高的價格,另外對於多通道系統採用單處理器,必然需要寬頻I/O介面和高速記憶體,這些元件將提高系統的成本,而採用多個處理器,可以用慢速、低成本的I/O和記憶體系統。
以上並不是說高速處理器就沒有優勢可言,通常情況下,減少設計的時間、困難及風險總是重要的,而採用快速處理器更容易達到這些目標,還可提高軟體編程的效率加快設計面市時間。
此外,若預留更多的處理效能,在日後也更易於重覆使用同樣的設計來開發衍生新產品。但是,這些預留的效能是需要成本的,你有可能得透過犧牲成本、功率效率或其他的因素來換取。
簡而言之,對於訊號處理應用來說,「什麼處理器最快?」是一個錯誤的問題,而應該換成這樣問:「什麼處理器能夠滿足設計要求的速度,並具有最低的成本、功耗、開發時間和風險?」在多數情況下,答案應是選擇最慢的處理器而不是最快的處理器。
作者:Jeff Bier是Berkeley Design Technology Inc. (www.BDTI.com)的總裁。這家諮詢公司提供有關DSP技術的分析和建議。
上網時間 : 2005年09月09日
當人們討論處理器的時候,話題總是圍繞著處理器的速度,其他的比較因素,諸如功率效率等卻少被討論或甚至被忽略,似乎越快的處理器就一定更好。
但對大多數的嵌入式訊號處理應用來說,這種觀念是不對的。這些應用通常具有固定的處理需求,並希望能夠在最小化成本和能量消耗的同時,達到應用的需求。對這樣的應用而言,處理器的速度只要能夠滿足工作需要即可,更快的速度並不一定能夠帶來更多的價值。
實事上,我們通常都希望儘可能用最慢的處理器來完成任務。因為,與速度快的處理器相較,速度慢的處理器成本和功耗都更低;而且慢速、低成本的晶片通常還採用更小的封裝尺寸。
當然,有些訊號處理應用需要大的運算,在此情況下,似乎處理器的速度越快越好,但事實也並非一定如此。例如,一個具有幾百個通道的通訊系統,採用幾個較慢的處理器來共同工作要比採用一個高速處理器要好些。
採用多個處理器的方法應該會比單處理器成本低,因為業者通常對最快的處理器訂出較高的價格,另外對於多通道系統採用單處理器,必然需要寬頻I/O介面和高速記憶體,這些元件將提高系統的成本,而採用多個處理器,可以用慢速、低成本的I/O和記憶體系統。
以上並不是說高速處理器就沒有優勢可言,通常情況下,減少設計的時間、困難及風險總是重要的,而採用快速處理器更容易達到這些目標,還可提高軟體編程的效率加快設計面市時間。
此外,若預留更多的處理效能,在日後也更易於重覆使用同樣的設計來開發衍生新產品。但是,這些預留的效能是需要成本的,你有可能得透過犧牲成本、功率效率或其他的因素來換取。
簡而言之,對於訊號處理應用來說,「什麼處理器最快?」是一個錯誤的問題,而應該換成這樣問:「什麼處理器能夠滿足設計要求的速度,並具有最低的成本、功耗、開發時間和風險?」在多數情況下,答案應是選擇最慢的處理器而不是最快的處理器。
作者:Jeff Bier是Berkeley Design Technology Inc. (www.BDTI.com)的總裁。這家諮詢公司提供有關DSP技術的分析和建議。
台灣ODM業者尋找新的成長點
台灣ODM業者尋找新的成長點
上網時間 : 2005年09月09日
仁寶電子公司(Compal)日前宣佈了接獲摩托羅拉公司3G手機訂單的消息。這樣的聲明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只是台灣代工業者長久以來的業務模式之一。但在仔細解讀之後,我卻發現到一些顯然不同於以往的重要變化。
報導說仁寶公司將負責該款手機的機械設計及製造,這表示,仁寶將以原始設備製造商(OEM)而不是原始設計製造商(ODM)的模式與摩托羅拉進行合作。這個現像似乎意味著,台灣非常著名的ODM業務模式正逐漸開始轉變。
事實上,另一家公司─明基電通(BenQ)在幾年之前曾是摩托羅拉公司的行動電話生產商。現在,當BenQ等台灣業者艱難地從一般的ODM型態轉向品牌產品公司時,它們發現自己正處在與其傳統美國OEM客戶進行直接競爭的棘手衝突中。
PC和消費電子市場已經體驗到嚴峻的價格壓力,這個壓力反過來極大地擠壓了ODM業者的利潤空間。更甚者,由於在中國大陸的 OEM業者繼續鞏固其品牌及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知名度,台灣ODM業者更要擺脫利潤擠壓壓力,才能與中國大陸的OEM業者進行競爭,這對台灣的業者來說是更大的挑戰。
儘管產業觀察家認為品牌建立對BenQ來說是正確的發展路線,但此策略是否真能奏效,現在也還言之過早。另外一間宏碁電腦(Acer)則是繼續在PC領域征戰,並已在歐洲的筆記型電腦市場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其它的ODM公司,如主機板製造商華碩電腦公司(Asustek),也希望建立全球品牌。華碩電腦現正在積極進軍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市場。
這是否顯示,這個幾乎是由台灣的電子公司所建構出的540億美元ODM產業已經開始出現了裂痕?其實不然。大多數以台灣為基地的ODM業者仍然堅持著,這個過去20年來已奠定深厚基礎並良好運作的業務模式。
因此,這則新聞背後所隱藏的真正意義是:在設計和製造產業的持續演進過程中,傳統的OEM/ODM模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這迫使一些主要業者坐下來沈思其可能的發展方向。BenQ公司併購陷入困境的西門子手機部門,也顯示出台灣ODM業者為保持其成長動能而願意承擔的風險。
這些ODM業者的動態對晶片製造商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半導體製造商將密切關注台灣產業在OEM和ODM模式之間的發展動態。
對台灣的製造商來說,改變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寄望ODM產業的轉變可為其帶來更多的營收成長機會,這自然也會在台灣及其週邊地區中產生更多的設計活動。
作者:Majeed Ahmad
電子工程雜誌亞洲版編輯
上網時間 : 2005年09月09日
仁寶電子公司(Compal)日前宣佈了接獲摩托羅拉公司3G手機訂單的消息。這樣的聲明似乎並沒有什麼特別,只是台灣代工業者長久以來的業務模式之一。但在仔細解讀之後,我卻發現到一些顯然不同於以往的重要變化。
報導說仁寶公司將負責該款手機的機械設計及製造,這表示,仁寶將以原始設備製造商(OEM)而不是原始設計製造商(ODM)的模式與摩托羅拉進行合作。這個現像似乎意味著,台灣非常著名的ODM業務模式正逐漸開始轉變。
事實上,另一家公司─明基電通(BenQ)在幾年之前曾是摩托羅拉公司的行動電話生產商。現在,當BenQ等台灣業者艱難地從一般的ODM型態轉向品牌產品公司時,它們發現自己正處在與其傳統美國OEM客戶進行直接競爭的棘手衝突中。
PC和消費電子市場已經體驗到嚴峻的價格壓力,這個壓力反過來極大地擠壓了ODM業者的利潤空間。更甚者,由於在中國大陸的 OEM業者繼續鞏固其品牌及其在全球市場上的知名度,台灣ODM業者更要擺脫利潤擠壓壓力,才能與中國大陸的OEM業者進行競爭,這對台灣的業者來說是更大的挑戰。
儘管產業觀察家認為品牌建立對BenQ來說是正確的發展路線,但此策略是否真能奏效,現在也還言之過早。另外一間宏碁電腦(Acer)則是繼續在PC領域征戰,並已在歐洲的筆記型電腦市場中取得了一席之地。
其它的ODM公司,如主機板製造商華碩電腦公司(Asustek),也希望建立全球品牌。華碩電腦現正在積極進軍智慧型手機和筆記型電腦市場。
這是否顯示,這個幾乎是由台灣的電子公司所建構出的540億美元ODM產業已經開始出現了裂痕?其實不然。大多數以台灣為基地的ODM業者仍然堅持著,這個過去20年來已奠定深厚基礎並良好運作的業務模式。
因此,這則新聞背後所隱藏的真正意義是:在設計和製造產業的持續演進過程中,傳統的OEM/ODM模式已經開始發生變化,這迫使一些主要業者坐下來沈思其可能的發展方向。BenQ公司併購陷入困境的西門子手機部門,也顯示出台灣ODM業者為保持其成長動能而願意承擔的風險。
這些ODM業者的動態對晶片製造商來說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所以,半導體製造商將密切關注台灣產業在OEM和ODM模式之間的發展動態。
對台灣的製造商來說,改變已經是不可避免的。他們寄望ODM產業的轉變可為其帶來更多的營收成長機會,這自然也會在台灣及其週邊地區中產生更多的設計活動。
作者:Majeed Ahmad
電子工程雜誌亞洲版編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