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國家與歐美4G競賽不相上下 台灣2008年3Q首度測試 然電信業者質疑必要性
(記者王尹軒/台北) 2006/06/02
全球第三代行動通信系統(3G)商業化應用仍在起飛階段,第四代行動通信系統(4G)推動腳步卻不停歇,尤其是亞洲國家更是勇往直前,不僅與歐美4G競賽不相上下,甚至一馬當先的日本有機會領先歐洲、率先推出4G服務,至於南韓及台灣亦快馬加鞭、爭相進行4G測試,其中,南韓計劃於2007年展開4G測試,台灣則將首次4G測試訂在2008年第三季,不過,由於全球3G商用尚未站穩,台灣電信業者3G商用化亦不到1年時間,電信業者對於推動4G的必要性高度存疑。
由工研院資通所及電信國家型科技計畫(Nation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ogram for Telecommunications;NTP)TW4G工作小組所主導台灣4G技術研發,已有明確進程計畫,電信國家型科技計畫資深顧問、具備IEEE Fellow資格的交通大學研發長林一平1日表示,台灣自行研發的4G技術,最快將在2008年第三季首度進行雛型系統測試,2010年進行第二次測試,若一切順利,台灣自行發展的TW4G技術不僅可望在2012年商用化,並有希望成為國際標準的一部份。
TW4G技術研發負責人沈文和指出,TW4G系統核心技術為第三代行動通信夥伴合作計畫(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的Long-Term Evolution、有行動式WiMAX之稱的IEEE 802.16e,以及802.16j的Mobile Multi-hop Relay(MMR)作為台灣4G系統發展技術標準,同時TW4G技術亦將參與國際標準組織技術提案,台灣可望成為制訂及參與寬頻接取技術國際標準的一份子。
目前台灣與國際大廠所合作4G技術,係以全球共識的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為基礎,並已參與2個聯盟,其中,在編碼聯盟方面,係與韓廠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大陸中興通訊(ZTE)及英特爾(Intel)等合作;另外則是參與英特爾、摩托羅拉(Motorola)及Fujitsu UK等主要成員的MMR聯盟。
沈文和強調,台灣在TW4G著力甚深,就是為了植基國際共通的技術標準,進而發展屬於台灣設計的技術提案,儘管3G在全球仍處於剛起步階段,電信業者都還沒有開始獲利,為避免市場對4G產生反感,因而出現超3G、3.XG等名稱,但就技術認定上還是以4G看待。
事實上,由於日、韓及大陸等亞洲國家在3G發展的智慧財產權(IPR)明顯落後,遂對於4G研發便早早開始進行,其中,日本以VSF-OFCDM技術標準,於2006年初已測試成功,預計最快2010年商用化,傳輸速率達100Mbps;南韓則是以802.20、OFDM作為發展4G技術核心,預計2007年進行測試;至於大陸方面,2001~2005年已投入人民幣1.5億元,未來5年將再投入人民幣2億元,進行4G技術研發。
至於歐美業者因掌握龐大的3G智財權,因此,原本在3G還沒開始獲利前,對於發展4G態度顯得有些被動,但近期受到亞洲各國積極發展4G影響,被迫加快4G發展腳步,因此,現階段歐美及亞洲的4G競賽幾乎是不相上下。
不過,台灣大部份電信業者已投資新台幣數百億元在3G執照費、資本支出及市場行銷等,在尚未回收之前,對於4G顯得興趣缺缺。電信業者坦言,既有無線通訊技術繁多,從藍芽(blue tooth)、UWB等個人無線網路,還有WLAN、WiMAX、2G、3G、3.5G(HSDPA)等,儘管4G未來可望成為新的無線通信技術成員,但現階段規格過多,已讓電信業者對於未來投資方向像是霧裡看花,摸不著哪個才是正確方向。
電信業者表示,像是被部份業者視為是最後一哩(last mile)替代方案的802.16e,在英特爾強力主導下,成為最具資格的4G候選人,但另一方面,高通(Qualcomm)所力推802.20在其掌握龐大3G晶片技術資源下,後續爆發力亦不容小覷,另外,還有3GPP、802.16j、WiBro等,4G相關規格繁多,真是讓電信業者無所適從。
大眾電信則認為,投資WiMAX做為最後一哩要花費的建設成本,不見得比固定網路來得便宜,況且讓電信業者更擔憂的是,現在業界對於4G所描繪理想藍圖,未來實際運作時會不會打折扣,因此,在技術未有成品出現前,仍是個未知數。不過,業界對於台灣有決心及能力發展自已設計的4G技術標準,參與國際標準提案,則抱持肯定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