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三, 10月 31, 2007

Google手機 兩周內發表

Google手機 兩周內發表
【經濟日報╱編譯陳家齊/綜合三十日電】
2007.10.31 04:11 am

華爾街日報報導,市場傳聞已久的Google手機計畫將在兩周內發表。Google將推出整套軟體與開發工具,使廠商能在明年中推出整合網路搜尋、地圖等服務的Google手機,有顛覆行動通信市場的潛力。宏達電、樂金電子被點名是可能的合作夥伴。

消息人士透露,Google將推出整套手機應用軟體,整合網路搜尋、網路地圖、YouTube以及Gmail電子郵件這些極受歡迎的服務。Google更將把手機最底層的作業系統對外開放,使其他軟體公司可輕易在Google手機上開發軟體,與Google的各項服務結合。

報導說,Google已和多家手機製造廠及電信商接洽。瑞銀證券分析師謝宗文在分析報告中寫說,宏達電將在今年底前,出貨5萬支配備Google作業系統的手機,當作廠商的測試平台。華爾街日報的報導點名德意志電信的T-Mobile、法國電信的Orange,以及和記黃埔在英國的「3」電信商,有意推出 Google手機。

Google的手機計畫或所謂的「Gphone」,自2004年就開始有消息傳出,但Google至今不證實也不否認。Google執行長史密特(Eric Schmidt)在本月稍早的Web 2.0研討會上,還拿出蘋果iPhone當擋箭牌,閃避記者追問。

但Google顯然想進軍行動通訊市場,特別是在手機通訊進入3G與4G世代後,行動上網的潛力十足,使手機的廣告市場有機會出現爆炸性成長。

Google稱霸個人電腦的搜尋廣告市場,但在手機通訊的搜尋市場中,落後競爭對手雅虎。

行動通訊市場仍牢牢掌握在電信商手中,各式鈴聲、音樂與資訊的下載是電信商的金雞母,Google就和Skype一樣,很可能是電信市場的破壞者。

因此,Google一方面表態競標美國將釋出的700MHz行動通訊波段,一方面可能找市場弱勢的電信商合作。

【2007/10/31 經濟日報】

星期五, 10月 26, 2007

從柯文昌遭羈押 談內線交易

專家論壇》從柯文昌遭羈押 談內線交易

【經濟日報╱張忠本】

台灣創投教父柯文昌先生以內線交易之嫌被羈押禁見,震撼了台灣的創投界與科技界。柯文昌先生不僅是台灣創投業的先驅,他的科技產業專業知識及多年來投資績效,更受到業界一致肯定。

筆者也曾是創投業的一分子,從創投業的經營模式來看,普訊所謂「內線交易」案,應該只是誤觸法網。普訊旗下管了七家創投公司,這七家創投公司是由不同股東組成的獨立法人,他們將資金以契約委託給普訊代為管理、投資。

買自家股,隨時可能誤觸法網。

在認知中,投資「綠點」只是普訊旗下的一家創投公司,普訊或該創投公司對「綠點」的投資行為,無庸置疑應迴避「內線交易」。但是普訊旗下其他創投公司的經營決策均是獨立行為,兩不相涉。惟去年證交法修訂,擴大到非企業內部人的規範,普訊才陷入此次「內線交易」案。

法令對創投公司有許多限制,例如創投公司(如普訊壹)對被投資公司(如綠點)的投資金額受到法令或創投公司內規,甚至資金規模的限制。常發生被投資公司現金增資時,原創投公司不能再增加額度,而由投資管理公司旗下的其他創投公司承購增資股分的情況。日後如因市場景氣好轉、或併購成功,造成股價大漲,是否都要認定為「內線交易」?

尤其是近年開放創投公司可以買賣上市(櫃)公司股票。但若旗下管理任一家創投公司已投資某上市(櫃)公司A,則旗下其他創投公司是否都不得再買A公司股票?

當大股東或創投公司認為所投資的公司股價偏低,或基於專業判斷景氣回春,而欲加碼買進所投資公司股票時,都可能誤觸「內線交易」法網。又或是被投資公司營運不佳,引進策略夥伴,如此次捷普併購綠點。大股東及其關係企業在公司最低迷時,增資配合新股東投資,日後重整成功,股價大漲,是否也涉及「內線交易」?

正如一位金控負責人聽過法務部的見解後說:「以後就是不要再買自家公司的股票,否則隨時會沾上內線交易之嫌。」難道這是證交法修訂本意?

商業行為,常被認定意圖不法。

再說資訊要「充分揭露」,問題是「充分」的標準如何?許多商業行為如產業景氣、技術變革、新產品開發、企業併購醞釀時間都很長,變數也很多,企業許多計劃未必都能落實。是否有一點端倪,就要把遠景交代得很清楚,否則即要凍結大股東所有投資行為?若是前者,則會助長企業過度浮誇,炒作股價;若是後者,則對大股東過於嚴苛不公,也阻礙企業改造。

誤踩紅線,恐得賠上長年信譽。

筆者無意辯解這些是不是「內線交易」,而是強調業界行之有年的經營模式的認知,與目前從嚴認定的法律見解間,有相當的模糊空間。檢方不應該遽然認定業者有惡意不法的企圖。執法單位一方面要多宣導新訂標準,另方面也應深入瞭解企業的一般商業行為,不要武斷認定企業都是奸商。

況且,普訊、明基「內線交易」都不在圖利私人,而是代客操作的投資行為,或為海外員工保管股票所作的避險動作。此與力霸或博達掏空公司及背信行為的嚴重性有天壤之別,自不能以同尺度來羈押禁見。

「內線交易」是有案可稽的,如此大動干戈實在不合比例原則。明基游克用等幾位在業界頗具清譽的專業人士,為此與其他江洋大盜一同服刑三個月,識者對於台灣檢察官肆無忌憚的浮濫羈押都非常反感。

檢調辦「力霸」、「博達」,社會大加喝采。但業界卻對「明基」、「普訊」所謂「內線交易」案寄予同情。企業界更對台灣的證券管理及檢方操作不寒而慄。不知何時,我們也會不明就裡的誤觸紅線,而賠上企業與個人長年努力建立的信譽。(作者是金融機構退休主管)

星期五, 10月 12, 2007

智慧型手機 人才大搬風

智慧型手機 人才大搬風
吳筱雯/台北報導

國內微軟智慧型手機、PDA手機研發人員大搬風。隨著國內手機代工龍頭大廠華寶積極搶進智慧型手機、PDA手機領域,牽動國內智慧型手機研發人員動向,據了解,繼資深研發人員集體由奇美通訊轉戰華寶後,華冠的智慧型手機研發團隊也集體跳槽FIH,另外,鴻海集團另一成員誠實科技,則積極向宏達電員工招手。

微軟作業系統智慧型手機、PDA手機雖然每年銷售量僅千萬支之譜,但這類產品平均出貨單價在二百美元以上,若是支援三G/三.五G的手機,目前平均單價更由三百美元起跳,相當於一支就可抵十支以上的超低價手機,讓國內原本以代工中低價手機為主的廠商紛紛搶進。

不過,開發微軟智慧型手機、PDA手機所需人力甚多,國內手機人才向來供應不足,更不要說是軟體複雜程度更高一級的微軟作業系統手機,隨著近來積極為公司找尋下一個金雞母的華寶投入,智慧型手機、PDA手機人才開始流動,加上華寶已經接獲惠普明年度三款微軟作業系統手機ODM訂單,求才恐急,讓這類人才搬風更為嚴重。

業界傳出,FIH/奇美通訊有十多名資深研發人員,集體投效華寶、為以開發微軟作業系統手機為主的第二事業部打拼,也讓華寶在微軟作業系統手機的功力頓時提升。

不過,FIH/奇美通訊原本智慧型手機的研發人員就不夠多,加上又同時擁有惠普、Palm等多款微軟作業系統手機ODM訂單,資深研發人員離職後,備感壓力,為了彌補短缺的人力,據了解,FIH/奇美通訊最近積極向外界招手,也使華冠已有一票微軟智慧型手機/PDA手機研發團隊集體、轉戰FIH。

不只原本以代工中低價手機為主的國內代工廠,陸續傳出微軟作業系統研發團隊搬風,連國內微軟智慧型手機、PDA手機研發/銷售龍頭宏達電,也同樣飽受競爭對手挖角威脅。

誠實科技創辦人陳斗林與宏達電創辦人卓火土,十多年前在迪吉多曾共事多年,而目前宏達電經營團隊骨幹也以當年的迪吉多班底為主,基於這層關係,業界人士表示,誠實科技一年多前從宏達電禮聘數名資深研發人員至該公司後,即頻繁地邀請宏達電員工跳槽該公司,雖然成效有限,但誠實不放棄、仍積極挖角。

星期四, 10月 11, 2007

擲金81億美元吞下Navteq,諾基亞欲掌控一切

擲金81億美元吞下Navteq,諾基亞欲掌控一切
上網時間:2007年10月11日

諾基亞耗資81億美元買下了位於芝加哥的Navteq公司(唯一一家手機電子地圖開發商和提供商)。對於它的這一大膽、昂貴且具有防禦性質的收購,實在很難判斷是對是錯。

這是諾基亞在手機內容和服務供應業務上步履蹣跚之際所作出的一項重要戰略轉移。諾基亞已經在過去的18個月裡為這一戰略轉移作足了功課,尤其是在今年8月份啟動了網絡服務門戶Ovi。在收購了數字音樂公司Loudeye的基礎上,諾基亞大肆吹捧Ovi的音樂下載功能和商業機遇。

諾基亞CEO Olli-Pekka Kallasvuo在啟動Ovi時表示:「只提供手機已經不夠了。」而現在看來,在手機上提供音樂下載、遊戲和上網功能也已經不夠了。

大部分分析人士都認為手機導航和定位服務將很快成為手機領域增長最快的一個方面,預計未來數年里個人地圖應用程序的銷售將增加兩倍。可以肯定的是,在經歷了緩慢的起步之後,在價格合理的更高集成度的GPS產品、帶更大屏幕的智能手機以及更精確的地圖數據(尤其是來自Navteq的地圖數據)的推動下,這一市場正在快速發展。

其它廠家也受到了啟發。芯片廠商高通和博通一直在開發各自的產品,並作出一系列戰略性收購,而藍牙芯片先驅CSR公司也買下了Nordic集團NordNav,搶下了自己的地盤。

Nokia收購Navteq又是一項防禦性的舉措,目的在於運用成本控制並限制競爭,因為這是一項聰明的技術投資。既然定位信息是關鍵附加值服務的基礎,就需要控制這一數據的來源。諾基亞此舉也是為了搶在Google、雅虎和微軟的前面。

諾基亞此舉還打亂了新生的衛星導航產品市場,給Garmin等獨立導航設備製造商當頭一棒,而另一方面則實際上保證了地圖定位將越來越多地通過手機來實現。

這一收購使得諾基亞可以控制獲得地圖和導航數據的成本,之前它都是需要從Navteq公司購買這些軟件的許可權的。

而諾基亞此舉的不利之處則在於它再次讓其最大的客戶-網絡運營商失望了-它們才是和終端用戶接觸最密切的。所以,諾基亞必須謹慎處理。

但諾基亞堅信,消費者-可能尤其是男性消費者-將會非常願意花錢來獲得地圖信息,以避免向人問路。

星期三, 10月 10, 2007

克服四大手機操作系統缺點,SmartNX Mobile助力本土廠商走出趨同化怪圈

克服四大手機操作系統缺點,SmartNX Mobile助力本土廠商走出趨同化怪圈
上網時間:2007年10月10日

手機市場已經成為中國電子終端產品中競爭最為激烈的領域之一。市調公司賽迪顧問(CCID)的一項報告顯示:2003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僅有30餘個型號可供消費者選擇,2005年這個數字增加到87個,而到2006年市場在售的智能手機已經有120個型號之多。中國智能手機市場已經走出了最初的緩慢增長期:2006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銷量已經高達1,554.2萬部,佔整個手機市場的12.9%。報告預測,2011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總量將會突破 7,000萬台。

樂觀的市場前景令許多廠商競相殺入,著名的BlackBerry已經在中國移動的推動下率先上市,HP也在日前宣稱已經取得在中國銷售手機的許可證,而Palm、Dell等公司也都對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虎視眈眈。此外,儘管Apple公司還沒有公佈在中國市場銷售iPhone的準確時間表,但是顯然它已經掀起了市場對智能手機狂熱追捧。

智能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並不僅限於終端產品。事實上,智能手機的操作系統也是眾多廠商所覬覦的美食。已經站穩腳跟的四大操作系統主要有:由微軟推出的Window Mobile操作系統、以Nokia為主要發起廠商的Symbian操作系統、風光不再的Palm操作系統以及後起之秀Linux操作系統。

目前智能手機操作系統市場主要由Symbian和Windows Mobile所把持,尤以前者為甚。Nokia已經在全球手機市場取得了事實上的壟斷地位,這使得由其參與並主導開發的Symbian操作系統在整個智能手機市場處於一家獨大的地位:據悉,目前全球有88%的智能手機採用的是這種操作系統。由於Nokia的市場地位仍然處於持續上升的勢頭,因此其前景看好。 Symbian的優勢是它充分考慮了手機的按鍵設置,用戶界面和操作性都非常優秀,這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Nokia後來居上的基礎。此外,眾多第三方軟件的鼎力支持也使其用戶獲得了不錯的用戶口碑和較高的客戶忠誠度。不過由於同Nokia的這種特殊關係,這種操作系統也存在著許多為人詬病的一些缺點,主要包括:價格虛高、用戶界面升級困難(因其主要圍繞手機的按鍵來設計,所以沒有能夠同時實現觸摸及按鍵的操作)。此外,由於其核心中間層並不對外授權,這為終端廠商的開發帶來難度。

由微軟提供的Window Mobile操作系統在進入智能手機市場之前就已經在PDA市場與Palm公司推出的同名操作系統Palm OS較上了勁。Palm以PDA起家,由於該公司和Sony在其PDA終端中皆採用了這種操作系統,因此Palm OS一度在該領域取得了絕對的霸主地位。但是由於整個PDA市場的大環境所迫——全球PDA市場已經連續13個季度處於萎縮態勢,2007年1季度全球發貨量僅為91萬部——這種操作系統日益顯示出日薄西山的疲態。相反,得益於在同PC無縫連接方面的天生優勢,即使在沒有主流廠商的支持下,Windows Mobile操作系統卻一直在擴大其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份額。

與PDA的親密關係造就了Palm系統在智能手機市場的一些優點。即使增加了許多新特性,觸摸屏、書寫筆以及屏幕上的模擬鍵盤都保證了新舊版本一脈相承簡單易用的特點。此外,由於充分考慮到PDA內存相對較小的情況,Palm OS本身以及應用程序所佔的內存都非常有限,一般只需要數兆內存就可以運行眾多的應用程序。而且,Palm OS單線程的特點使得它避免了Windows Mobile從Window操作系統中沿襲下來容易溢出死機的缺點。不過,由於在通訊和多媒體處理方面的能力有限,這成了Palm OS難以克服的致命弱點。畢竟智能手機正在朝個人媒體中心的方向發展,而不是被分析家所批評的「僅僅具備簡單電話功能的PDA」。

對於大多數手機用戶來講,操作上的似曾相識是令其購買採用Window Mobile操作系統智能手機的最大因素。事實上,這正是微軟在該手機操作系統市場的主要優勢。此外,除了已經提到的同PC的緊密連接之外,歸功於強大的硬件性能與系統對多媒體格式支持的先天優勢,Windows Mobile在播放多媒體文件時也令其他操作系統難以望其項背。不過,Windows的缺點也是不容忽視,雖然在第三方軟件的支持方面與其他操作系統的察覺可以漸漸彌補,但是終端界面難以差異化、千篇一律,終端價格過高、程序開放程度較低(僅對第三方軟件開放)、授權費用昂貴等缺點也是其目前仍然被 Symbian遠遠拋在後面的主要原因。

完全開放的操作系統Linux由於進入門檻較低,也受到了智能手機廠商的青睞。摩托羅拉是Linux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最大用戶。由於該公司市場表現時好時壞,這種操作系統在智能手機領域所佔的份額也起伏不定。Linux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優勢是其源代碼是以自由、免費的形式開放的,成本較低,因此它仍是眾多手機廠商進入該領域的敲門磚。不過,也正是由於開放性過高,導致應用軟件的開發缺少標準性,可供用戶使用的第三方軟件並不是太多。而且由於中間層不統一,終端廠商的開發難度也在一定程度上被拉高了。

不難看出,儘管Window Mobile、Symbian、Palm OS、Linux已經佔據了全球智能手機操作系統的主要市場,但是它們多少存在著這樣或者那樣的缺點。不過這還只是硬幣的一面——中國已經成為全球主要的手機製造基地,但令人尷尬的是在被稱為「智能手機之靈魂」的操作系統領域,本土廠商並沒有多少發言權。此外,上述系統本身的開發環境也決定了其難以照顧到中國用戶的使用習慣,這或多說少的影響到了中國智能手機市場的發展速度以及智能手機廠家差異化的能力。不過這種現狀很快將不復存在,智多 (Chipnuts)微電子所開發的移動操作系統SmartNX Mobile不僅僅克服了四大操作系統的缺點,而且其自身的許多特性和優點也令本土廠商看到了重新擴大市場份額的希望。

簡單來說,SmartNX Mobile具有三大優點,分別是:性價比高(價格經濟);與Windows Mobile兼容,支持實時安裝、運行第三方應用軟件;用戶界面友好,操作方便。由於它搭配智多微電子推出的NX200智能手機平台,並提供了多種中間件和應用軟件包,實現了硬件+系統+標準應用的Solution-On-Chip的理念,從而大幅度地降低了客戶的開發難度和開發週期,令其成本上的優勢進一步顯現。智多為工程師提供了一款能夠完全脫離手機平台的模擬器,能夠幫助他們在PC上完成「開發、調試、測試、生成EXE」的應用軟件開發流程。這帶來了系統與應用分離的優勢。此外,由於不需要進行任何代碼改動就可以由美工來改變界面,SmartNX Mobile還具有系統與界面分離的優勢。而由於基於Win32架構,終端用戶還可以隨時自己安裝和刪除為Windows Mobile提供的各種第三方應用軟件(比如用戶界面),這將極大豐富智能手機終端的用戶體驗。

SmartNX Mobile在商務、安全、娛樂等方面的功能也非常強大。該系統配備了各種高端智能手機的常用軟件,包括Office、上網瀏覽、多種通信軟件以及與巴別塔科技合作的Push Email軟件。此外,通過對深圳迅凱的收購,SmartNX Mobile不僅配備了當下熱門的「大智慧」炒股軟件,還將此前熱賣的商務通手機中具備的所有安全功能攬入囊中,其中包括:超級隱身、智能追蹤、智能遙控、雙向通話實時錄音和動態變聲等。

毫無疑問,SmartNX Mobile的推出將改變過去幾年來本土手機廠商在國際大廠之後亦步亦趨,並深陷產品趨同化泥沼不能自拔的境地。軟硬件協同開發的優勢將令他們能夠把更多精力用於產品功能差異化上的創新,從而開發出不一樣的產品和應用模式,並進一步推動中國智能手機的市場普及。SmartNX Mobile將成為新一代智能手機的首選操作系統。

星期二, 10月 09, 2007

明基70億美元美夢 跌回20億現實

明基70億美元美夢 跌回20億現實

「當初合併西門子希望建立價值通路、手機產業快速成本,原本是一個很好的機會,期待以明基自己20億美元規模,再加上合併西門子第一年達50億美元,二年內跳躍成長至全球約70億美元的營收規模!既然失敗,就重新回到20億美元的時代!」明基董事長李焜耀回憶當初合併西門子的策略願景,他淡淡地說:「現在只是走回原來的路」!

面對失敗 李焜耀打破沉默:最壞情形已過去!

明基與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合併搶佔全球10%市佔的品牌夢碎,從全球70億美元規模的美夢跌回20億美元的現實!經歷一年來的風雨飄搖,明基陸續完成品牌與代工切割、組織改造、減資,近來業績逐漸露出曙光,李焜耀也首度接受媒體專訪,率領新團隊暢談新明基重新出發與BENQ全新品牌定位-「挑戰者」!

「最壞的情形已經過去」,李焜耀期許明基要重新出發,成立剛滿六年的BenQ未來將以「挑戰者」(Challenger)的新形象捲土重來,取代過去的「歡樂科技」訴求,市場戰術策略上也從過去主攻品牌形象全面襲擊的轟炸機時代,轉向以產品導向的游擊肉搏的巷戰策略!新明基期待以更熱情、衝勁的行動力來證明它具有浴火重生實力。

「投資人有一點誤解,與西門子合作只限手機領域!但BenQ在顯示器、投影機等領域,還是全球前二、三大地位!BenQ品牌並沒有失敗」「BenQ獨特的設計元素DNA、造型語言在歐美設計界已備受肯定,在國際大獎上更是常勝軍。」「SONY花了20餘年才完成品牌之路,BenQ才短短5、6年就締造不少世界紀錄。」李焜耀談到BENQ品牌時,仍難掩驕傲地說。

合併德國西門子手機部門失利,明基一年內「失血」擴大至將近300億元,李焜耀「斷尾求生」,迅速終止與西門子合作,旋即展開品牌與代工分割,也陸續處分旗下金雞母友達、達方等股票、甚至賣掉內湖2棟大樓,以籌措營運資金、挽回客戶信心。

「最壞的情形已經過去!」李焜耀談到組織內部體質的改善,包括品牌與代工已完成分割,過去整體虧損帶給很多人不確定感也結束、資產也重新調整!

減資重生 切割代工部門 BenQ重新出發

今年9月正式完成分割,明基將代工部門分割改名為佳世達,減資四成後股價淨值將重回11元以上,10月2日下市,並將於10月15日重新上市,明年可望恢復信用交易資格;而原有的品牌部門名稱仍為明基電通,BenQ的品牌之路重新出發。

「西門子失敗後明基將重新回到內部成長,再慢慢重新開始,不過手機將不再是重心。」「手機100美元以下到1千美元以上都有,這塊市場太大,要作到全球前幾名太難。」李焜耀首度透露BenQ未來品牌商品新策略,下階段市場行銷戰略方面,打算放棄過去以手機為核心事業主軸,轉向「數位匯流」與「整合型商品」新方向。「新品牌未來會將手機通訊優勢跟其他3C產品結合,新品牌強調電腦通訊、兼具消費娛樂家庭功能應用為重點。」

「調整品牌 挑戰者」重定位 取代「歡樂科技」

同時經內部省思之後,他也認為需要調整品牌定位。「未來BenQ打算全新定位為「Challenger」(挑戰者),取代過去「歡樂科技」的軟性訴求。」這代表新明基「未來將用更『積極』、『激情』、『強勢』的態度來面對」!以「持續探索未知」、「不斷追求更美好未來生活」、「自我挑戰」等方向來定位。李焜耀特別強調,過去BenQ能在短短幾年在國際上擁有高度知名度,「品牌理念清晰」是重要的成功因素。「新的商品可以各形各樣,但好的品牌定位是前提,將形而上的理念落實到形而下的設計層面」,副董事長王文璨解釋。

分眾戰爭 從全面投彈戰術 改打游擊、肉搏戰

市場銷售戰略方面也由全面品牌戰改為分眾戰,「不論是投影機、顯示器或其他消費整合性商品等,未來都將採各區域重點布局、「分點擊破」的方式進行。」李文德說。另外王文燦也生動地舉例,就像「從過去空中轟炸機全面投彈戰術,轉變為陸上游擊與近身肉搏戰的階段」,針對各區域的需求與優勢分別進行攻堅。例如液晶電視今年要作到台灣最大,但美國市場就不考慮進入。

新品牌的市場區隔方面,仍以歐亞為主,中國加上新興國家,涵蓋中東、土耳其是成長比較快的區域。在歐洲歐洲短暫受挫,但通路維持關係,震央以外地區影響不大,未來新明基將持續擴及如俄羅斯、東歐、土耳其、中東等新興市場,維繫舊客戶與持續增加合作夥伴,至於中國市場今年以來長4成左右,將是未來主要重點發展區域之一,BenQ在中國擁有8百多個據點,通路與知名度都不弱,強大的人力部隊,今年挑戰上千個,未來將採全商品快速進入策略。

星期一, 10月 08, 2007

佳世達手機 獲英國電信訂單

佳世達手機 獲英國電信訂單
【經濟日報╱記者陳雅蘭/台北報導】
2007.10.08 09:39 am

佳世達手機部門接獲揮別西門子後第一張手機代工訂單,預定本月交貨內建UMA(非授權行動接取)功能的智慧型手機E72給英國電信(BT)。

E72可望成為全球第一款以微軟智慧型手機平台開發的UMA手機,過去諾基亞、摩托羅拉、三星等推出多款UMA手機,但都是一般著眼語音功能的手機,電信業者希望藉著智慧型手機將UMA應用擴大到數據服務,包括收聽網路收音機、即時通訊、收發電子郵件和瀏覽網頁。

國內有意投入UMA技術的業者也不少,目前僅明基、奇美通訊開發完成,其中奇美通訊為惠普代工的iPAQ 510可搭載這項功能,卻井獲電信業者採購。華碩、倚天、集嘉、宏達電和緯創等也都關注UMA發展,但UMA規格只能用在2G,3G規格尚未通過,因此宏達電短期內無意投資。

佳世達E72在亞洲的第一個客戶是關係企業明基電通,預計10月中旬上市、以BenQ品牌銷售,但台灣沒有電信業者推出UMA服務,因此不會搭載這項功能。但佳世達在歐洲也接到英國電信的訂單,還有許多潛在客戶也在接觸中。

市調機構ABI Research預估,UMA技術雖然面臨VCC等其他技術的競爭,但已是目前能整合固網與行動網(FMC)的技術,UMA服務、支援的手機和用戶數都持續成長,預期2012年前UMA用戶數可達到6,500萬用戶。

ABI Research指出,英國電信擁有超過4萬個用戶使用UMA服務,也在八個歐洲國家發表企業版的UMA服務,可望帶進新用戶;法國電信則推出名為「Unique」的服務,賣出超過25萬支UMA手機。

美國的T-Mobile在6月正式發表大規模的UMA服務;北歐的Telia Sonera也已正式商用化,此外,還有義大利電信、韓國KTF、愛爾蘭的Eircom、菲律賓的Smart等電信業者都計劃推出UMA服務。另一家市調機構Infonetics則指出,在UMA積極拓展下,固網與行動網整合的FMC市場正積極成長,預期到2010年可創造463億美元商機。

【2007/10/08 經濟日報】

星期五, 10月 05, 2007

有沒有Google手機? 分析師從專利資料庫找線索

有沒有Google手機? 分析師從專利資料庫找線索
上網時間 : 2007年10月05日

分析師預測,傳說中Google正在秘密研發的「gPhone (Gphone)」,不完全是衝著手機市場而來,可能還打算進軍視訊遊戲、電視和行動電子商務等市場。

顧問/研究公司Evaluserve做出以上這種模棱兩可的推測的原因,是因為該公司認為Google隱藏了競爭性的專利技術內容。不過事實上,這幾年來早有一群觀察員,正根據不明顯的專利來推估Google的實力。

根據Evaluserve所發表的一篇報告指出,由於該公司僅透過美國專利和商標局(USPTO)的線上資料庫進行簡易搜尋,因此可能遺漏了不少Google的專利項目。

Evaluserve指出,在搜尋2001年1月至2007年5月間所公佈,與Web 2.0相關的專利項目時,該公司在Delphion專利資料庫中,搜尋了在美國專利商標局、歐洲專利局(EPO)、日本專利局(JPO)和全球知識產權辦公室(WIPO)註冊的專利和專利應用項目。

而結果並不令人驚訝,Evaluserve發現,Google、IBM、Microsoft和Yahoo是其中最活躍的專利所有人。不過透過USPTO搜尋,Google的專利數目反而比其他競爭對手不顯眼。

「根據我們的搜尋結果,Google的專利檔案僅有13%可在USPTO找到,其中的78%還是屬於PCT (Patent Cooperation Treaty)應用。」Evaluserve在報告中指出:「而由於Microsoft、IBM和Yahoo有超過50%的檔案在USPTO,因此我們的推測看起來似乎站得住腳。」

不過Evaluserve也指出:「但透過仔細的審查會發現,Google 在Web 2.0領域有84%左右的美國專利應用檔案,在公佈時並未包含其公司名稱;因為這些專利在歸檔時就未把公司名稱資訊提供給USPTO。」

Evaluserve以發明家Louis Irizarry在2002年2月4日取得的專利「行動電話機殼(Cellular telephone case)」為例,指其足以做為證實Google手機傳言的證據之一。該項專利並未註明是Google擁有,不過從USPTO的專利轉讓項目搜尋,卻可發現Google確實是所有人。

Evaluserve另外找出了幾個不明顯的Google專利,這些專利都支持Google電話的概念。包括美國專利號6,982,945 的「Baseband Direct Sequence Spread Spectrum Transceiver」、美國專利號6829289的「Application of a Pseudo-randomly Shuffled Hadamard Function in a Wireless CDMA System」。

以及美國專利應用號US 20070067329的:「Overloaded Communication Session」;US20070159522:「Image-based Contextual Advertisement Method and Branded Barcodes」;US20060004627:「Advertisements for Devices with Call Functionality Such as Mobile Phones」。

還有US20050185060:「Image Base Inquiry System for Search Engines f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Integrated Cameras」;US20070066364:「Customized Data Retrieval Applications for Mobile Devices Providing Interpretation of Markup Language Data」。

針對以上的分析,Google並未立即做出回應。而事實上除了Evaluserve之外,Google的競爭對手同樣也在注意其專利動向。根據以上的專利項目,Google可能對視訊遊戲、電視、行動商務都有興趣,而究竟該公司葫蘆裡賣什麼藥,就等著瞧囉。

星期三, 10月 03, 2007

Infineon喜獲大訂單 將為Motorola供應3G晶片

Infineon喜獲大訂單 將為Motorola供應3G晶片
上網時間 : 2007年10月03日

英飛凌(Infineon)日前表示已收到來自摩托羅拉(Motorola)的大訂單,將為後者提供以其“Smarti UE”元件為基礎的3G收發器晶片。而兩家公司的合作可望協助Infinoen更進一步拓展其客戶基礎。

Smarti UE目前已可提供樣品,是一款支援HSDPA、HSUPA和2.5G 技術EDGE的多模單晶片3G射頻收發器;Infinoen發言人表示,該公司將在晶片中整合幾項Motorola的IP。由於Smarti UE預計在2008年第2季量產,Infineon計劃讓修改過的3G晶片,能在兩季之後準備好提供量產。該公司並指出:「除了協助設計晶片,我們也希望能提供製造服務。」

Infineon指出,該公司的方案獲得Motorola青睞的主要原因是由小尺寸、性能、功耗效率等。Infineon的RF Engine業務部門總經理兼副總裁Stefan Wolff表示:「我們很高興能與Motorola建立策略合作關係,開發先進的3G射頻解決方案。新開發晶片將有效縮減下一代3G設備的尺寸與佔位面積。」

雖然在2006年,GSM技術在整體手機市場的佔有率仍達70%,但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預測,市場將在未來幾年迅速向3G技術轉移。Gartner市場研究主管Alan Brown解釋:「預計3G主要的技術W-CDMA(包括HSPA和LTE)將在2010年開始大量生產,佔總生產量的56%。」

透過這次行動,Infineon的客戶基礎也進一步多元化發展。之前該公司倚重的最大客戶BenQ Mobile宣告破產後,Infineon不得不積極拓展客戶基礎。在今年2月,該公司與諾基亞(Nokia)簽署合約,向後者供應ULC單晶片解決方案。而在8月份,Infineon收購了LSI的行動元件業務,取得進軍三星(Samsung)手機產品的機會。

另外也有拆卸分析報告發現,Infineon也正為蘋果(Apple)的iPhone提供基頻處理器。

星期二, 10月 02, 2007

傳Kyocera出價4.35億美元併購Sanyo手機部門

傳Kyocera出價4.35億美元併購Sanyo手機部門
上網時間 : 2007年10月02日

日本業者京瓷(Kyocera)併購三洋(Sanyo Electric)虧損中的手機部門的程序,已經進入最後階段;據業界消息指出,這樁交易總值大約為500億日圓(4.35億美元),可望誕生全球第七大手機供應商。

面臨著海外市場來自大型競爭對手如諾基亞(Nokia)、摩托羅拉(Motorola)的強勢競爭,以及日本國內市場的飽和,Sanyo與大多數的日本手機製造商的處境都十分艱難。根據市場研究公司Gartner的統計數據,以出貨量排名來看,Kyocera在2007年第二季排名全球第十大手機製造商,而Sanyo排名第十一。

在一至三月那季,Sanyo排名全球第九,全球市佔率0.8%;當時該公司與Kyocera雙雙否認併購的傳言。而受龐大組織重整的成本與股價下跌影響,已連續三年虧損的Sanyo開始進行拋售非核心與虧損業務的程序,包括微晶片業務。在兩家公司洽談併購事宜之後。兩家公司的股價也都開始呈現上揚的趨勢。

(參考原文:Kyocera in talks to buy Sanyo's mobile unit-sour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