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拼不過亞洲? 業界專家為德國電子產業把脈
上網時間 : 2007年11月29日
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全球競爭,德國電子產業如何持續發展?在一場於慕尼黑舉辦的座談會上,來自半導體產業和創投公司的專家們試圖找出答案。
雖然德國的基礎設施完善,而且工程師整體教育水準較高,但卻在與快速成長的亞洲競爭者對抗時面臨困境。為此,在一場由EDA供應商Cadence主辦的座談會上,來自產業和學術界的專家們,針對該如何加強德國創新能力和競爭力的議題進行了討論。
雖然與會者都認為,部分區域性的因素,例如完善的基礎設施與工程師平均教育水準較高等,顯示德國產業擁有較高的競爭力,但不少專家們對德國的教育體系提出猛烈批評;此外,歐盟(EU)不一致的補助政策也遭詬病。
「電子產業在一個國家的經濟體系中扮演關鍵角色,因為該產業對汽車和機械等其他產業具有強大的槓桿作用;」AMD的德勒斯登設計中心 (Dresden Design Center)總監Gerd Teepe表示:「基於這個原因,年輕的亞洲經濟體積極吸引半導體產業和生產線進駐,這些地區所提供的條件都比歐盟好得多。」
Teepe強調,提供直接的補助只是這場競爭中的一小部分;包括日本、中國和印度的勞動力可獲得性及彈性等條件,都優於歐盟。
來自風險投資公司Apax Partners的Torsten Krumm則指出,德國產業界資本支出與人力成本的猛然上升,亦是值得注意的因素。全球各地都有應變迅速的製造據點崛起,但德國在德勒斯登以外地區的工廠卻未提供任何差異化。
德國工程師技術水準高卻不懂商業競爭?
不過德國還是有一個正面的優勢,即是該國國內大學教育品質優異,且工程教育|水準較高。但Krumm也提出了一些嚴肅的批評,並獲得許多與會者的認同──雖然從技術教育的角度來看,德國工程師確實是「一流的」,但他們卻也缺乏商業精神。
Krumm表示:「在整個教育階段,德國工程科系學生從未接觸過商業計畫、資本募集或者行銷之類的知識。」而他的這番言論也獲得了大多數與會者的掌聲。
對此德國浮雷堡大學(Freiburg University)教授Mannos Yanoli並未提出辯白,他也認為德國工程教育從傳統上通常缺乏與商業知識有關的內容:「的確,我們的教育還有待加強,包括溝通能力、軟技能(soft skill),以及商業知識都不足。」不過現在情況正有所改善。
Yanoli表示:「隨著學術改革,以及新的學士與碩士課程取代了傳統的工程碩士學位計劃(Diplom-Ingenieur),現在的學生必須把一些專案規劃與其他軟技能科目,納入其學習內容之中。」
歐盟未扮演稱職角色?
與會專家們另一個批評的重點是歐盟的政治。「當然,我們相信歐洲委員會(European Commission)正在建構一個讓歐盟成員國能公平競爭的環境。」X-Fab技術長Jens Kosch表示:「但只要韓國半導體製造商持續接受該國政府的高額補貼,我們就很難與其競爭。」
參與座談會的人都同意,歐盟在處理外交事務上面臨信用危機。「以全球角度來看,歐盟若仍持續保護其農業免受競爭,並對農業提供高額補助,就無法為其高科技產業爭取公平的條件。」AMD的Teepe表示:「這讓歐盟變成一隻紙老虎(toothless tiger)。」
不過X-Fab的Kosch也坦承,儘管該公司在英國、美國和馬來西亞皆設有子公司,但在德國獲得的利潤最高,其原因在於:「我們能在德國報出更高的價格,因為我們能在本地創造更高的價值。」
能夠創造高價值的原因是,在德國,各產業之間能產生巨大的協同效應;其中一個例子就是汽車產業──因為在這個產業中,透過使用電子元件和軟體來產生的價值比例越來越高。
Teppe舉汽車零組件供應商Bosch集團的半導體生產線為例:「為了生產引擎控制元件,該公司積極發展數位與類比訊號處理技術,並積累了高水準的專業經驗。如此他們就有充分理由不把這些晶片外包給遠東的代工廠商。」
(參考原文:EU a toothless tiger, say electronics panelists )
(Christoph Hammerschmid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