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芯」閃耀水貨手機市場,是喜還是悲?
上網時間 : 2006年04月03日
作者:潘九堂
最近我聽到這樣一條讓人悲喜交加的傳聞。自2005年底開始,中國大陸手機基帶芯片設計公司——展訊通信有限公司(Spreadtrum Communications)的2G/2.5G手機基帶芯片出貨量大增,目前每個月出貨量至少超過100萬片,與2004年底崛起的台灣地區的聯發科 (MediaTek)平分了中國大陸水貨手機市場。業內人士介紹說,僅深圳周邊地區,就有200多家水貨手機廠商,以平均每個廠商每月出貨1萬台計算,保守估計,中國水貨手機的出貨量至少有200-300萬台。喜的是,中國IC設計公司終於在手機主芯片上佔據了一席之地,悲的是,採用這些芯片的大都是水貨手機。
對於展訊芯片主要用於水貨手機,展訊公司總裁助理時光予以堅決否認。他表示:「目前國內一些比較有名的手機製造商和手機設計公司,都採用了展訊的芯片,例如波導、海信和夏新等,儘管目前與他們巨大的用量相比,他們採購展訊芯片的量不是很大。面對強大的海外半導體巨頭,作為一個後來者,展訊需要一段時間取得更大的份額。」
他表示,採用展訊芯片的這些公司的手機已經上市,但他不清楚具體型號。他強調,在過去幾年以來,展訊公司呈現跨越式增長,出貨量每年都增長幾倍。對於目前出貨量超過了100萬片的說法,他不願意評論。
成本低是水貨手機親睞展訊和聯發科這樣的新興供應商的最大原因之一。一位「水貨手機」供應商的供應鏈管理經理告訴記者,與飛利浦和ADI等海外供應商相比,聯發科的方案低10美元左右。另外,聯發科方案的集成度高,開發週期短,開發成本也低,深受賺快錢的水貨手機廠商歡迎;相反,海外公司的平台也要收費,門檻高,開發週期長。他表示,展訊的方案和聯發科的方案成本差不多。
而對於品牌手機廠商為什麼不採用國產IC,他分析說,這些公司不願意冒險,開始時喜歡觀望,直到聯發科的方案經過市場驗證了才接受。他表示,目前TCL等品牌廠商已經採用了聯發科的芯片,預計展訊也會經歷同樣的過程。他表示,手機品牌廠商接受國產IC需要一個過程。
事實上,國產IC的市場推廣都在經歷這樣的過程。土生土長的本地IC設計公司北京雙競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屈祥生表示:「與台灣地區PC產業對台灣IC產業貢獻巨大相反的是,中國大陸整機廠商對中國大陸IC設計業的推動不多。中國IC設計公司的銷售主要來自中小民營企業。」
他解釋說,某些大型整機廠商一是不相信國產IC,二是霸王條款,帳期漫長和拖欠貨款十分普遍,讓本地IC設計公司望而卻步。相反,中小民營企業敢於嘗試新鮮事物和採用國產IC。他表示,一個非常好的現像是,中國很多小家電廠商積極性高,有很強的市場推廣能力,敢於冒險,敢於採用國產IC方案開發新的產品。
吃到螃蟹的,總是最先下海的人。上述「水貨手機」廠商的人士強調:「據我所知,2005年採用聯發科方案的手機廠商,90%以上都賺錢了。」他還透露說,當初聯發科最先向波導提出合作的意向,但被波導漠視,後來波導意識到了聯發科方案的優勢後,聯發科卻決定堅決不向波導供貨,導致波導失去了這個商機。他表示,目前波導和展訊合作,顯然是吸取了當初的教訓。
對於因牌照制度而湧現的水貨手機廠商,我不願意過多評論。但他們敢於採用新的芯片和方案的行為,無疑值得稱讚。儘管展訊急於和水貨手機劃清界限,但我想說的是,即使這種傳聞是真的,對展訊也是一件喜事,也無損展訊的形象,它證明展訊芯片和方案的優勢所在。在市場經濟時代,一個產品能否「通過專家鑑定和填補空白」並不重要,關鍵是它能夠「在菜市場裡經得住大娘大媽的考驗」。
真正悲哀的應該是某些整機製造商,因為他們的目光短淺,錯失了和本地IC設計公司一起成長的機會。一位因分銷海外半導體器件而賺得盆滿缽滿的本地分銷商的總經理表示:「台灣分銷產業,因為台灣地區電子產業而成長。我們要真正變大,也需要依賴本地IC設計公司和本地的整機製造商,缺一不可。儘管我們也賺到了錢,但我們不可能成為海外半導體廠商產業鏈上的主人,本地IC設計公司的成長,讓我們和海外半導體廠商有更多討價還價的資本。」
中國IC設計公司和中國整機製造商如何互動,以實現共同的成長,需要雙方的努力和投入。最後,我想用業界資深人士邊曉春先生的話來結尾:「中國IC設計公司必然會成長起來,誰也阻擋不住,總有一些公司會成長起來,這是一個客觀的過程。與其在一邊冷嘲熱諷,不如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共同分享巨大的中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