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瞭望-購入明基光碟機製造部門 建興取得下世代競局入場券
建興收購明基光碟機製造事業,對明基而言,在此產業已處於成熟期狀態下,說是「解脫」也不為過;而對建興而言,效益則極為顯著,包括可望讓其規模經濟能力進一步提升,而光碟機產業最惱人的權利金問題也可望獲得解決,更長遠來看,建興亦將透過明基,掌握藍光(Blu-ray)技術,為未來競局打下基礎。
明基跳脫光碟機產業泥沼
誠如明基董事長李焜耀與總經理李錫華所言,明基在品牌策略發展方向下,而將唯一的零組件事業─光碟機製造部門出售(仍留下品牌光碟機銷售)。
雖說是為了因應明基整體營運走向,而做出出售光碟機製造部門的決定,但明基此事業未能獲利且銷售量走下坡也是實情,留下來可能沒多大好處,對其他事業形成的綜效亦低。明基近2季光碟機銷售量年增率呈現負數,2005年第四季年衰退3%左右,2006年第一季年衰退更達15%左右。
欲在此十分成熟的光碟機產業中脫穎而出,必須具備規模經濟與權利金優勢,明基雖擁有飛利浦(Philips)部分支援,但規模經濟無法彰顯,因此充其量,也只能算損益兩平,面臨突破瓶頸,因此,售予建興,未嘗不是從泥沼中自拔一途。
只是,出售光碟機製造部門給建興後,明基便喪失了在藍光碟機製造領域放手一搏的機會。畢竟在未出售給建興前,明基擁有飛利浦此強大的藍光技術後盾,使明基較建興居於有利地位。
建興獲取規模經濟與權利金雙重優勢
光碟機業者營運發展關鍵不外乎是規模經濟與權利金此2項。收購明基光碟機製造事業後,建興在此2方面,都可望有加分效果。
規模經濟又可從系統與上游關鍵零組件採購2方面來看,在系統方面,2公司合作後,仍將維持飛利浦明基(Philips BenQ Digital Storage;PBDS)接單與出貨形式,只是製造由原本的明基,改為建興。因此,經過一段轉移過程後,建興能在PBDS庇蔭下,完全接收明基光碟機代工訂單,形成更大的規模經濟。
2005年建興光碟機出貨量為4,866萬台,加上明基的2,580萬台,共計7,446萬台,即建興未來有此規模實力,而此規模已很接近目前全球光碟機龍頭日立樂金(Hitachi-LG Data Storage;HLDS),HLDS所受威脅可想而知。
零組件採購方面,隨規模經濟的擴大,對上游議價能力亦能增強,不過,前提是採用同一來源,目前建興以三洋(Sanyo)為主要讀取頭供應來源,明基則主採飛利浦解決方案,若能統一採購來源,便能創造綜效,但這須時間轉換。而建興此方面走向,將是相關上游供應商關注焦點。
另外,建興也將因PBDS,而在權利金方面享有優勢,與韓系對手平起平坐。
建興取得藍光競賽門票
除取得規模經濟與權利金優勢外,建興於此次收購案中,亦可望取得下世代光儲存市場競賽入場券。
從韓系競爭對手來看,在下世代技術布局上,LG有日立(Hitachi)支撐,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有東芝(Toshiba)當靠山,位居全球第三大光碟機業者的建興顯得落後。與明基合作後,建興便可望取得明基與飛利浦相關技術與藍光讀取頭、晶片組支援,有助於建興及早在此市場卡位。
台灣光碟機產業進一步集中化
2004年以來,台灣光碟機產業上演一個又一個業者退出戲碼,至2005年,前2大廠商(因第三大與前2大有段差距,因此以前2大劃分)產銷量佔台廠整體比重,由2004年4成,降至不及3成。至今,台灣光碟機製造廠可說僅剩3家─建興、華碩、廣明。
而在併入明基後,建興整體結構競爭力增強下,華碩與廣明恐受衝擊,其中,華碩自有品牌光碟機銷售佔其整體銷量約6成,因此受影響程度可望相對低,不過,華碩光碟機事業亦未獲利,目前也是辛苦支撐。
廣明雖以薄型機種為強項,但2003年底即開始因權利金之故而透過飛利浦出貨,目前透過飛利浦的出貨量佔廣明總出貨比重約達9成之多,隨建興與明基攜手,明基與飛利浦係站在同一陣線,且建興薄型機種技術也已就位,因此,從廣明轉單至建興的機率不低。
在此情況下,建興可說是獨大,形成產業界特殊一例。
【2006/04/12 電子時報徐康沛】